家庭对青少年创新潜质的影响
(资料图片)
今天我想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谈谈对孩子创新能力的培养。
在基础教育阶段,我们评价一个孩子的创新能力,很多时候是以他是否获得科技竞赛奖项来衡量的。但是,这样的评价方式有些片面,很难衡量学生长期发展的动力。
我非常赞同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工程力学系的郑泉水院士在“钱学森班”的实践中探索出的五维评价体系,即从内生动力、坚毅力、开放性、智慧和领导力这五个维度去衡量一个学生的创新能力。为此,我们试图通过一些调查和数据进行分析,归纳出青少年创新潜质的变化趋势,并考量其中的家庭影响。
通过研究我们发现,家庭对青少年创新潜质的可能影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。
第一,家长支持学生的自主发展。学生自主性的内在动力需要家长去支持、去呵护。如果家长能更好地尊重孩子的意愿,鼓励他们自由探索,那么孩子的内在动能就会被更好地激发。
第二,家长适度参与孩子的教育。家长不能做甩手掌柜,觉得教育是学校的事情。特别在孩子需要支持的时候,家长应该去推一把、帮一把,帮助孩子克服困难,达到一个新的高度。
第三,家长提供情感温暖。这样可以增强孩子的心理安全感,使他敢于表达自己独特的想法,有助于拓宽孩子思维的广度和深度。
第四,家长为孩子树立榜样示范。比如,父母本身从事创新性的工作,孩子在耳濡目染中就更容易发展自己的兴趣,具备一定的创新素养。
学生创新潜质的变化趋势
在基础教育阶段,学生的创新潜质有什么样的变化趋势呢?
我们对北京市12所中小学5000多名学生的数据进行了分析。这些学生分为小学、初中、高中三个学段,采用的是调查问卷的形式,内容主要针对创新潜质的五个指标,即内生动力、坚毅力、开放性、智慧和领导力。
调查结果显示,学生的创新潜质在不同的学段呈现出一定的差异。除了领导力之外,在内生动力、开放性、坚毅力、智慧这四个方面,都是小学生明显要比初中生、高中生展现出更强的创新潜质。
接下来,我们对个人进行潜剖面的分析,也就是说根据每个人在五个维度上的得分,把这5000多个学生分成不同的类别。一共分成三个组——低潜质组、中等潜质组和高潜质组。低潜质组在五个维度上的得分相对比较低,中等潜质组基本上比较平均,高潜质组整体得分都比较高。
总体而言,在全部样本中,低潜质组的比例很低,仅占4.87%;多数人为中等潜质组,占60.81%;高潜质组占34.32%。从不同的学段来看,在小学阶段,总体上没有低潜质组,高潜质组达到61.99%。到了初中,低潜质组的学生开始出现,中等潜质组的比例逐渐提高,高潜质组的学生比例下降到49.4%。到了高中,中、低潜质组的学生更多了,而高潜质组的学生仅占22.43%。
由此看出,从小学到高中,创新潜质比较高的学生所占的比例在逐渐降低。这个结果是比较令人遗憾的。
那么,对于不同潜质组的学生而言,他们的家庭教育情况有什么特点?我们也进行了比较,结果显示,创新潜质较高的学生,他们的家庭教育情况比其他组更好。相对来说,这些家庭的教育参与程度更高、情感支持更多、责罚更少、亲子关系更好,家长的教育水平也相对更高。从中可以看出,家庭对孩子创新潜质的影响比较明显。
这些家庭教育的因素,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?我们发现,在亲子关系和教养方式上,小学阶段整体上家长是比较积极的,尤其在作业辅导、情感支持、信任和交流方面普遍做得较好。但是到了初中和高中,家庭教育逐渐呈现出一些不太积极的变化。
由此可以推测,从小学到中学,学生的创新潜质逐渐下降,可能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,其中既包括应试的压力,也包括家庭教育的消极因素。
创新人才的家庭都非常重视教育
与此同时,我们对一些知名的青年创新人才的家庭教育状况进行了文本分析,试图了解他们的家庭教育和环境有哪些共同的特点。我们从教育观念、教育方式和家庭环境三个维度进行了分析。
在父母的教育观念上,这些创新人才的父母都有一个突出的特点,那就是非常重视教育,坚信知识的力量。比如被《自然》杂志评为“中国十大科学之星”的物理学家陆朝阳,他从小生活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,但是他的父母坚信知识能够改变命运,为了让孩子集中精力读书,父母尽其所能提供了很大的支持。还比如青年科学家曹原,为了让他得到更好的教育,他的父母把家从四川搬到了深圳。
此外,这些创新人才的父母还很重视因材施教,不唯成绩论。比如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的陈杲,他的父亲是一位校长,在教育上很有特点。对孩子的学习,陈杲的父亲从来不设成绩上的要求,只要求他专注于自己喜欢的事情。还有15岁就攻破世界级数学难题的谭芳林,她的父母很早就发现了她在数学方面的天赋,并积极呵护和培养她的兴趣。
在教养方式上,这些家长特别重视孩子的自主发展。比如,陈杲的父亲着力培养他的自学能力,让他海阔天空地自由发挥;陆朝阳的父母从不干涉孩子的学习,只是默默地在背后支持。此外,这些家长经常鼓励孩子进行创新探索。较为典型的是天才少年彭志辉和曹原,他们的父母看到孩子拆毁家里的一些电器时并没有阻止,反而鼓励他们。
在家庭环境方面,这些创新人才的父母比较注重创设积极的家庭情感氛围。总的来说,这些家庭是比较平等、和谐和开放的,所以父母与孩子的感情比较和睦,家庭氛围很好。像谭芳林,她的家庭的突出特点是平等、开放,人人都可以畅所欲言、发表观点。这样的家庭氛围能让孩子保持自己独立的想法,而不是一味听父母的。
综上所述,我们得出以下结论:
第一,青少年创新潜质的持续发展需要家庭一以贯之的呵护和滋养。因为很多时候,学校的教学是模式化的,而家庭可以提供个性化的成长空间。
第二,中学阶段保持积极的亲子关系和家庭氛围,对青少年创新潜质的发展非常重要。目前,不少家庭在中学阶段与孩子的亲子关系不是那么和谐,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孩子创新潜质的发展。
第三,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,需要学校和家庭提供更宽松的发展空间和更多元的评价标准。(魏军)
关键词: